“长三角征信链”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,由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牵头,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“长三角征信链”平台,旨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长三角地区在征信领域的互联互通。
近年来,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经济绿色转型浪潮。这也让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等环保概念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“热词”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绿色也正悄然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
2022年5月16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当日人民银行开展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(含对5月17日MLF到期的续做)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。本月MLF操作利率为2.85%,与上月持平。
5月13日,银保监会召开通气会,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银行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、开展养老储蓄和商业养老金管理业务试点、金融反腐等热点话题作出回应。
从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看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健。4月末,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.5%和10.2%,均保持在10%以上的较高水平。
要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,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,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。
从货运物流的畅通无阻,到保障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肉盘子”供应不间断,再到医疗防疫工作的正常运转,疫情当下,特殊行业企业让受困地区群众有了充足的安全感。在这背后,面对疫情给这些企业造成的种种困难,银行业多措并举出实招,及时为他们“输血”,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,并通过创新金融手段,协助其更好地生产经营。
2021年6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》。政策出台后,银行业陆续出台多项措施,将减费让利落到实处,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,力求政策优惠精准触达。
近年来,汇率波动有所加大,让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汇率避险和本币结算的重要性。人民银行、外汇局4月份出台的《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》提到,金融机构要及时响应外贸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汇率避险需求,支持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,优化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和服务,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。稳步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,鼓励银行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。
5月16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。围绕国内经济运行、物价形势、投资、消费以及粮食价格等热点话题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、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。
继养老理财产品“十地十机构”试点稳妥落地后,养老储蓄业务试点也启动在即。
《报告》强调了我国的“经济体量大、回旋余地广”的战略性优势,以及在复杂严峻挑战下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,展现“稳”的决心。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一方面,在稳增长的政策指引下,上市银行全年营业收入增速有望保持平稳,预计净息差环比平稳、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,非利息收入将有所提升;另一方面,上市银行经营继续呈现分化态势,深耕江浙、成渝等区域的优质银行更有可能保持营业收入、盈利的高增长态势。
近期,上市银行陆续公布2022年一季度经营业绩。从一季报披露的数据来看,今年一季度,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多持平或下降,资产质量普遍保持稳健。尽管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加,但涨幅总体在可控范围之内,银行业资产质量向好趋势不改。